达利欧事了拂衣去,桥水的路到底该向何方?

2025-08-04    江瀚视野观察 HaiPress

在世界投资界之中,桥水基金的创始人达利欧可谓是一代教父的存在,对于多少人来说是看着达利欧的书进入投资圈的,然而就在最近世界投资圈大佬达利欧彻底退出桥水的消息传来,一个时代终结了,我们到底该怎么看呢?

达利欧彻底退出桥水?

据金十数据的消息,瑞·达利欧(Ray Dalio)出售了其在桥水联合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的最后剩余股份并退出董事会,为其创立的这家对冲基金公司动荡的权力交接画上句号。

桥水公司在致客户信中表示,已回购这位极具魅力的亿万富翁创始人持有的剩余股份。知情人士透露,桥水随后与文莱主权财富基金达成数十亿美元交易,向后者发行新股,使这家东南亚基金获得了桥水近20%股权。

这两项交易此前均未被报道,且桥水的信件中未提及文莱投资局(Brunei Investment Agency)。部分知情人士表示,这家主权财富基金作为长期投资者,此次将原投资于桥水基金的资金转为对公司股权的直接投资。

虽然联席投资总监鲍勃·普林斯(Bob Prince)持有更多股份,但该文莱基金现已成为桥水最大股东之一。现年75岁的达利欧在声明中表示,未来将以“客户和导师”身份期待桥水的成功。他目前仍持有桥水旗下基金产品。

知情人士表示,希望达利欧退出股东层及董事会能简化公司治理。尽管达利欧近年已陆续卸任首席执行官、联席投资总监和董事会主席等职务,并持续减持股份,但知情人士透露他仍保持深度参与,经常提出要求并表达意见。

达利欧时代终结该咋看?

面对着世界知名的投资圈教父达利欧的退休,让人不禁感叹一个时代的终结,面对着达利欧的选择我们到底该怎么看分析呢?

首先,时间是所有英雄的大敌。从个人角度看,达利欧的退出是再正常不过的自然规律,中国人有句古话叫做人老不讲筋骨为能,无论是再怎么英明神武的帝王将相,年纪大了总有力有不逮的时候。反观达利欧,1949年出生的他,如今已年届76岁,早已步入常人退休的年纪。我们常说人过七十古来稀,更何况在金融行业这样一个高强度、高压力、高节奏的领域,能够持续引领一家全球顶级对冲基金数十年,本身就是一项奇迹。达利欧自创立桥水以来,带领公司从一间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发展为全球巨头,其个人智慧、战略远见和风险控制能力堪称教科书级别,其一系列书籍和操作方法都被全球各国的投资者奉为圭臬。

然而,再伟大的人物也无法违背时间的法则。76岁,对于任何企业家而言,都是一个考虑传承与退场的合理节点。尤其是在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日益完善的背景下,创始人“超期服役”反而可能抑制组织的活力与创新。达利欧选择在身体尚健、思维清晰之时主动退出,不仅是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优雅谢幕,更是对桥水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负责。他的退出,不是失败,而是成功——是将企业从“个人英雄主义”时代带入“制度化、专业化”阶段的关键一步,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达利欧的退出一点也不让人意外。

其次,任何企业想要基业长青都要从创始人过渡到制度为先的状态。纵观全球工业革命以来的数百年企业的发展史,从创始人时代过渡到职业经理人时代,几乎是所有伟大企业的必由之路。企业的长期生命力不在于某一个人的持续掌控,而在于能否建立起一套不依赖于个人的治理体系,在各个例子当中,无论是被视为基业长青典范的杜邦公司、摩根财团,还是日本有名的三菱财团、三井财团都是类似的情况。桥水基金也不例外。尽管达利欧以其独特的“原则文化”和“极度透明”的管理方式闻名于世,但这种高度依赖创始人个人哲学的组织模式,本质上仍带有浓厚的“家长式治理”色彩。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复杂化,仅靠达利欧一人决策已难以为继。事实上,桥水近年来已逐步建立起由多位联席高管组成的管理团队,试图将达利欧的思想制度化、流程化。

此时,达利欧选择彻底退出,正是这一转型的最终确认。它意味着桥水正式告别“达利欧时代”,迈入“后达利欧时代”。这不仅是人事更替,更是企业治理模式的升级。一个真正成熟的企业,应当能够在创始人离开后依然稳健运行,甚至在新的领导下实现突破,这才是最关键的事情,达利欧能不能像乔布斯找到自己的库克那样,真正让企业实现长期的生存,这其实是最难的事情,达利欧这个时候退休,在自己还有足够清晰的思维能力的时候,为之后的桥水基金铺路无疑就显得非常明显。

第三,桥水基金将要学会在没有达利欧的状态下生存。达利欧的退出,对于桥水基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达利欧不仅是桥水基金的创始人,更是其灵魂人物。他的投资理念、管理风格、决策方式等,深深地影响着桥水基金的方方面面。因此,当前的桥水基金要学会适应没有达利欧的日子,尽快形成属于自己的运营模式,现在只是达利欧退休而已,后面一旦达利欧驾鹤西去,能不能迅速适应甚至形成长期的生命力都是考验桥水基金的关键。

从具体的管理逻辑来说,桥水基金要做的事情重点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方面,桥水基金需要加强团队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投资人才,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更何况是金融这个高度依赖于顶尖人才的领域,只有拥有一个具有强大决策能力、研究能力、最终是投资能力的团队,桥水基金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上峰。另一方面,桥水基金需要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体系,现在的金融风险往往都是“黑天鹅”与“灰犀牛”并存的状态,谁都不会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会先来,对于一家金融机构来说,只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强力风控体系,才能确保机构在面对各种不确定因素时,依然能够保持稳健的发展态势。

第四,达利欧自己到底该怎么办呢?尽管达利欧已正式退出,但他的影响力不可能一夜消失。他所创立的“原则”文化、宏观经济分析框架、风险平价模型等,早已深深植入桥水的DNA。更重要的是,他在全球政策圈、金融界和媒体中的巨大声望,仍可能间接影响桥水的声誉与资源获取。

然而,真正的考验在于:达利欧本人能否真正做到“放手”?历史上不乏创始人退而不休、暗中干预的案例,恋栈不去对于任何一个明星企业的灵魂企业家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问题,结果往往导致内部权力斗争和战略混乱。达利欧若想真正成就桥水的“百年基业”,就必须克制“指点江山”的冲动,给予继任者足够的信任与空间,这才是达利欧现在最需要做的事情。

如今,“后达利欧”时代已经到来,整个世界投资界正在全面进入一个失去大师的大平庸时代,能否真正寻找到彻底摆脱之前明星企业家的长期行为模式,这正是一个个知名机构需要不断探索的事情,桥水能不能给出一个让人满意的答案,我们不妨拭目以待吧。

(责任编辑:zx0600)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站所有资源全部收集于互联网,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有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等,请给我们留言。

最新

  • 中国书画展在卡帕多奇亚成功举办

    人民网安卡拉8月3日电(记者沈钧)当地时间8月2日,中国驻土耳其使馆和土耳其文旅部在卡帕多奇亚共同举办中国书画展开幕式。中国驻土耳其大使姜学斌、内夫谢希尔省长费丹、土耳其文旅部副部长亚兹格等出席并致辞
  • 记者手记丨非洲大陆最南端对加沙饥荒的“无声抗议”

    新华社开普敦8月2日电记者手记|非洲大陆最南端对加沙饥荒的“无声抗议”新华社记者王晓梅海岸边,十多位不同肤色和年龄的南非女性沿着步行道一字排开,肃然伫立。她们身着一袭黑衣,嘴上贴着黑色胶布,每人手中举
  • 南非政府:美加征关税或致南非3万就业岗位流失

      新华社约翰内斯堡8月4日电(记者白舸)南非贸易和外交部门4日联合召开媒体吹风会表示,美国对南非输美商品征收30%高关税的政策将对南非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可能导致约3万个就业岗位流失。  南非贸易、工
  • 伊朗将成立国防委员会以提升武装部队战力

    新华社德黑兰8月3日电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3日批准成立国防委员会,主要负责审查国防计划,并集中提升武装部队的作战能力。伊朗光明通讯社报道,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根据伊朗宪法第176条批准成立国防委员会,
  • 以总理再对哈马斯释放强硬信号 遭批无益被扣押人员获释

    新华社北京8月4日电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3日表示,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无意达成停火换人协议,这坚定了他“消灭”哈马斯的决心。据以媒报道,以国防军已向总参谋长扎米尔提交了一项分阶段行动方案,
  • 叙利亚安全部队在叙南部遭袭致1死多伤

    新华社大马士革8月3日电(记者冀泽程帅朋)叙利亚国家电视台3日报道称,叙内政部门安全部队当天在叙南部苏韦达省遭当地“非法”武装团体袭击,造成1名安全人员死亡、多人受伤。报道援引安全部队消息说,当地“非
  • 综合消息|多国继续向加沙地带运送和空投援助物资

    新华社北京8月3日电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埃及、阿联酋、约旦和比利时等多个国家3日继续向加沙地带运送和空投援助物资。据埃及开罗新闻电视台3日报道,一批装载援助物资的卡车当天从拉法口岸埃及一侧出发,经
  • 也门海域非洲移民船倾覆已造成54人死亡

    新华社科威特城8月3日电(记者尹炣)亚丁消息:也门政府卫生部门官员3日表示,也门南部海域2日晚发生的非洲移民船倾覆事件已造成54人死亡,仍有数十人下落不明。也门南部阿比扬省首府津吉巴尔市卫生部门负责人
  • 综合消息丨多国谴责以部长在阿克萨清真寺区域公开祈祷

    新华社北京8月3日电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约旦3日纷纷发声,谴责以色列国家安全部长本-格维尔当天早晨在警方护卫下进入耶路撒冷老城阿克萨清真寺区域(以方称为圣殿山),并首次在该区
  • 记者手记丨失落的童年:贝鲁特大爆炸的隐形伤痛

    新华社贝鲁特8月4日电记者手记丨失落的童年:贝鲁特大爆炸的隐形伤痛新华社记者申峰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一间面朝港口的公寓内,丽玛回忆起5年前大爆炸的瞬间仍心有余悸——冲击波撕裂房屋,玻璃破碎,家具损毁,母

友情链接

Back to top
      联系我们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