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酵母张丽俊:真正优秀的人,都有这3种思维

2021-11-11   

知乎上有个提问:“是什么造成了人与人的差距?”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思维方式的不同。”真正决定你人生高度的,是你的思维方式。2021年11月5日,张丽俊老师讲述了关于“思维方式”的话题,分享大家。

一、别人入局,你能“破局”

单一重复的思维,会使眼界变窄,看不见更广阔的天地和机会,自然也就无法创造更大的价值。所以要停止无意义的重复思维,形成“破局思维”。

有这样一个故事:央视当年在拍摄《激荡三十年》纪录片的时候,原计划打算对30位风云人物进行采访。问题是,这些大人物都太忙了,根本约不到时间。制作周期只有4个月,时间越来越少,整个团队都陷入了绝望。当时的策划罗振宇想了一个办法:不采访当事人,采访旁观者。比如海尔老板张瑞敏砸冰箱,就不去采访张瑞敏本人,而是采访当年报道他砸冰箱的第一个记者。节目组随即行动起来,在两个多月里,采访了300多个与当事人相关的边缘人物。尽管没有采访到当事人,但《激荡三十年》拍得很成功,拿回了当年几乎所有的纪录片大奖。面对着“当事人无法采访”的困境,罗振宇选择采访旁观者,破了这个死局,这就是破局的高手。

二、破局之后,要有“边界”

什么是“边界思维”?“边界思维”有两层含义:第一层,不能做的事情不要做。第二层,不懂的事情不要做。因为,人们总是经常性地低估困难,而高估自己的能力。而且,越是那些能力低的人,越容易产生对自己过高的评价。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达克效应”。

股神巴菲特有一条重要的投资原则,就是首先要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他说: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样才能做好投资。必须把生意看懂了,有的生意是能看懂的,但不是所有生意都能看懂。正是秉承这样的原则,在过去60余年的投资生涯中,他只买了78支股票,因为他从来不做能力边界之外的事情。

马云在管理阿里巴巴时,经常告诫管理者多问自己3个问题:“我有什么,我要什么,我放弃什么”。为什么要问这三个问题?其本质也是要求管理者对自己能力边界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知道自己有什么,才能得到什么。

真正能成大事的人,都有“边界思维”,他们知道自己的能力是有边界的,会在能力边界之内寻找更大的价值空间。

三、边界之内,要掘“深井”

你去种苹果树,需要打一口井,取水灌溉。你挖了一个地方,没有水。然后,你换了个地方,继续挖,还是没有水。于是,你再换一个地方挖,最后,你挖了很多的地方,地上留下了很多洞,却始终没有水的踪迹。其实,是你挖的不够深,只要再坚持挖一下,就能见到水了。这就是“深井思维”。

孟子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尤为弃井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挖到一半还没看见水的时候就选择放弃,那这口井就只能是一口废井。曾国藩也说:“用功辟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意思是:下功夫做事就好比挖井取水,与其同时挖好几个井但都挖不到泉水,还不如只守着一口井一直挖下去,用尽全力挖到井水,这样才能用之不竭。

很多时候,你之所以事业不成功,就是因为在遭遇挫折、困难和利益冲突的时候,选择了放弃。为什么成功的人少?实际上,不是成功的人少,而是放弃的人多。

华为任正非先生正是这样的一个人。在他创办华为30年来,始终专注在ICT领域,为成为世界一流的通讯设备供应商而努力。在华为成长的过程中,经常面临着众多的艰难和诱惑,但他从来都没有动摇过。正是这种专注和坚守,引领着千千万万的华为人共同前行,才有了今天的华为。

京瓷创始人稻盛和夫认为,让他走向成功的,是正确的思维方式。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思维,就会拥有什么样的命运。

真正优秀的人,在面对着各种复杂的局面,会用“破局思维”突破困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用“边界思维”,界定行动的界限,做正确的事情;用“深井思维”,保持专注,长久坚持,直至取得成功。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站所有资源全部收集于互联网,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有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等,请给我们留言。

最新

友情链接

Back to top
      联系我们   SiteMap